楼主: 南岳耕夫
273 0

[生活哲学] 论社会性送别的决策者与被送别者的个体心理及其启迪 [推广有奖]

  • 0关注
  • 56粉丝

院士

5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5566 个
通用积分
95.7426
学术水平
413 点
热心指数
413 点
信用等级
327 点
经验
218065 点
帖子
1680
精华
2
在线时间
33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20
最后登录
2024-5-3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论社会性送别的决策者与被送别者的个体心理及其启迪
2024.4.23

本文讲的社会性送别是一个组织对离开组织的个体的送别行动。
而对是否实施这个送别行动的决策是由决策者之个体心理决定的。
下面就谈谈决策者决定是否实施行动时的种种心理现象。
肯定实施送别时的心理:
第一,被送别者的社会地位与组织送别的组织层级对等。
第二,遵循已形成的惯例。
(第三,不排除决策者对被送别者的私人谢意。)
肯定不实施送别时的心理:
第一,被送别者的社会地位属于组织的下级组织成员。
第二,遵循已形成的惯例。
(第三,不排除决策者对被送别者的私人嫌隙。)
或可实施时的心理:
第一,被送别者的社会地位曾经属于组织的下级组织的上级组织,后又降为属于组织的下级组织,送别可有过先例,但不送别也是常规性惯例。
第二,被送别者的社会地位属于组织的下级组织,但其与决策者私人关系之亲密度高且具有决策参与者们集体认可的“特大贡献”,决策者觉得可以开先例,或者决策者认为“特大贡献”不好度量不宜开先例。
(总之,决策者有一种矛盾心理,结果如何看班子成员的“出头鸟”意见或者被送别者的个人意愿作为。)
再谈谈被送别者的心理:
第一,如果被送别者的社会地位曾经属于组织的下级组织的上级组织,其对“高规格”送别有期盼心理。
第二,如果被送别者的社会地位曾经属于组织的下级组织,但自认为有“特大贡献”,其对“高规格”送别有期盼心理。
第三,如果被送别者的社会地位曾经属于组织的下级组织的上级组织,且自认为有“特大贡献”,其对“高规格”送别有双倍的期盼,如期盼实现会觉得理所当然,如期盼没有实现一般会归因于决策者与其不够“亲密”或者其自身“潜在价值”未被决策者发现或认为遭遇了有意“报复”;当然,也可能归因于决策者担心被自己抢了“风头”或害怕自己提出尖锐意见。
案例分析的启迪:
社会性送别中包涵的社会学原理:
第一,人们参与的任何非工作性社会活动,都与参与者的社会地位相对称:或者说,任何社会活动都是一个营销社会地位的活动。
所以,大学同学几十年后全班的聚会往往没有大学期间的全班聚会那么让人快乐(进入社会后地位较低者),当然也有更兴奋的人(进入社会后获得更高地位的)。
第二,社会性活动的开展一般都要遵循了权力运行规律(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所以,给予特定的“高规格”待遇,要么是决策者为彰显“权威恩惠”,要么是出于群体管理而树立“榜样激励”,要么是搞一次投资性的公关行为。
第三,任何社会性活动首先必须满足有权的决策者的个人利益,其次要给全体参与者带来一定的切实“效益”或者至少营造一种大家都有益的“真实”氛围。
所以,那些团聚活动营销,组织者眼里参与者都是“米米”,而参与者感觉也是机会难得:或能攀关系或能混个熟脸或有“中奖机会”或能做炫耀资本等等。
总之,社会性活动里人都是“很社会”,实现社会地位的直接或间接实惠是其核心动力,社会性活动是对个体价值进行无形衡量的集体“体检”(所以,聚会中一般人都会特意盛装出席,或者像比赛一样各自“吹牛逼”)。
当然,作者不排除纯粹精神交汇的非攀比性社会活动,只是估计这样的纯情聚会在亲情之外应是特别稀少稀缺且特别稀奇珍贵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决策者 社会性 社会活动 心理现象 大学期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6 04:53